新華網北京1月10日電(唐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近日在參加新華網第十二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時表示,中歐之間存在新變數(shù)、新壓力,今后一段時期中歐關系波動是常態(tài),我們要有耐心和定力,實現(xiàn)中歐關系的行穩(wěn)致遠。
1月6日,新華網第十二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辦。圖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在進行主旨演講。新華網 劉廈 攝
崔洪建說,中歐關系存在新變數(shù)、新壓力。我們可能今后在面對、處理中歐關系時不得不接受干擾長期化和波動常態(tài)化的情況,暫時不得不離開舒適區(qū),這是對中歐關系從現(xiàn)在到今后一段時期的基本判斷。同時,他對中歐關系的第二個判斷是,有一定的壓力不一定是壞事,需要有一定的壓力測試,這樣可以保持清醒,不至于沉迷于某種舒適狀態(tài)而忽視了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的大國關系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與戰(zhàn)略定力。
崔洪建表示,中歐關系的新形勢有一些新特點:一是歐洲本身的世界觀、戰(zhàn)略認知和投入方向都在變化,需要中歐雙方在觀念上進行磨合并重新對接;二是國際格局本身的變化、中歐之間的實力對比變化給歐洲帶來巨大的心理沖擊,它的政治和政策反應決定了今后一段時期中歐關系的波動狀態(tài);三是現(xiàn)在中歐雙方既需要穩(wěn)固住已有共識和合作基礎,又需要有效管控分歧,更積極地培育新共識和新增長點。對此,我們要有耐心和定力才能行穩(wěn)致遠。
崔洪建認為,首先,我們需要“行穩(wěn)”,讓中歐關系穩(wěn)定下來,避免由于心理認知、信息不對稱或政策信號不清晰等問題導致的突發(fā)事件疊加和串聯(lián)。我們要更積極地為中歐關系打造“托底”構造,不讓它出現(xiàn)“自由落體”的狀態(tài)。
同時,中歐關系要在“行穩(wěn)”的基礎上做到“致遠”,就需要堅持合作方向不脫軌。當前歐洲處于“精神分裂”的狀態(tài):從經濟利益和民生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中國是歐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歐洲不愿意脫離中國;但在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方面,歐洲又受到美國的極力拉攏。作為負責任的伙伴,我們需要幫助歐洲找到準確定位,維持好政策平衡。在更好地增進中歐共同利益的同時,減少分歧、管控競爭,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矛盾,共同形成平衡的思維和政策邏輯。惟其如此,中歐關系才能真正行穩(wěn)致遠,實現(xiàn)更美好的愿景。
(責編:王禹蘅、楊牧)關鍵詞: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