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chǎn)。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以深邃的哲學思想、卓越的政治實踐、輝煌的文學成就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在蘇氏家族內(nèi)部形成了讀書正業(yè)、孝慈仁愛、為政清廉的家庭風氣,也滋養(yǎng)著后世子孫的精神氣質(zhì)與品德修養(yǎng)。
寓教于名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蘇洵《名二子說》
為什么會給大兒子取名“軾”呢?蘇洵解釋說,輪、輻、蓋、軫這些車的部件都有各自的功能和職責,但“軾”卻沒有具體的分工,雖然如此,沒有“軾”,這輛車就不能稱其為一輛完整、完美的車。“軾”是古代戰(zhàn)車前的橫木,處在最前端,最醒目的地方。接著,蘇洵感嘆道:“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這說明蘇洵已經(jīng)看出了蘇軾鋒芒初露,正義直言的性格,就像永遠展露在車前的“軾”一樣。但從另一方面講,“軾”處在車前端的顯要位置,要憑借它才能一覽天下。蘇軾給自己表字“子瞻”,也是由“軾”引申而來的。
在講到蘇轍的時候,蘇洵說,天下的車,經(jīng)過之后都會留下“轍”,但在對車論功行賞的時候,似乎與車轍無關,即使發(fā)生車毀人亡這樣的禍患,也不會殃及車轍。所以,車轍可處于福禍之間,平平安安度過。蘇轍相較于哥哥來說,性格含蓄,沖淡平和,善處禍福之間,他表字“子由”也是由“轍”引申而來的。
敬賢修德
慶歷三年,軾始總角入鄉(xiāng)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歷圣德詩》示鄉(xiāng)先生。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杰也?!睍r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
——蘇軾《范文正公文集敘》
蘇軾在鄉(xiāng)塾學習期間,表現(xiàn)出很高的天賦。有一天,從京城來了一個人,把石介寫的《慶歷圣德詩》拿給鄉(xiāng)塾先生看,詩是贊頌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的“慶歷新政”。蘇軾偷偷地湊到先生身旁觀看,看了幾遍,便把詩背下來了。詩中所稱頌的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蘇軾從未聽說過,他好奇地問:“先生,這詩中贊頌的人,都是些什么樣的人呢?”先生見蘇軾滿臉稚氣,就說:“這個嘛,你還是個孩子,何必知道呢?”蘇軾聽了,有點不服氣地問道:“先生,如果這些人是天上的人,那我自然不敢知道他們,但如果他們也和我一樣是地上的人,為什么我就不能知道呢?”先生見蘇軾說得有理,不禁稱奇,就詳細地告訴了他“慶歷新政”和韓、范、富、歐陽四位天下豪杰的經(jīng)歷。蘇軾聽后,雖然當時還沒完全明白先生所說的話,但心中已暗暗記下這些豪杰們的故事,并立志今后也要如他們一般成為有賢德的人。
銘硯教子
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
——蘇軾《邁硯銘》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長子蘇邁被朝廷任命為饒州德興縣(今江西德興市)縣尉。這是蘇邁第一次赴任,蘇軾親自為兒子送行,送至江西湖口才分別。臨行前,蘇軾贈送了一方硯臺給兒子,并題寫《邁硯銘》:“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币馑际怯盟鼇韺W習圣賢的道理要如饑似渴;用它來習寫文章,要不停地進步,時出新意令人吃驚;用它來記錄和治理財務要時常想著給予他人;用它來書寫獄訟公文要時時想著放人生路。蘇邁在父親的熏陶和感染之下,品行端正、好學上進?!盀跖_詩案”期間,蘇邁一直跟隨父親,給了蘇軾無微不至的照顧和莫大的安慰。蘇邁在任江西德興縣尉時,為官清正廉潔,有政績。蘇軾在《與陳季常書》中說:“長子邁作吏,頗有父風?!?/P>
(資料整理:朱玥)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05日 06 版)(責編:白宇、胡永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