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人民網(wǎng)北京4月12日電 (劉穎穎)近日,由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聯(lián)合舉辦的“湯一介當代學人講座”首講在北京大學開講。
“湯一介當代學人講座”是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聯(lián)合開辦“蔡元培講座”(十八屆)、“湯用彤講座”(十九屆)之后新推出的品牌系列講座,以“時代”“學術(shù)”“人生”為關(guān)鍵詞,展示二十世紀中國學人在時代變遷中追求真理、潛心為學的學術(shù)人生,以激勵后人,匯通中西。
中國文化書院導(dǎo)師、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學術(shù)委員、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中國文化書院供圖
此次“湯一介當代學人講座”首講,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邀請到中國文化書院導(dǎo)師、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學術(shù)委員、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擔任主講,中國文化書院導(dǎo)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李中華教授主持及評議,以“闡舊邦以輔新命——馮友蘭先生的學術(shù)宗旨與精神境界”為題,講述馮友蘭先生的學術(shù)人生。
陳來教授在首講中指出:馮友蘭先生在他逝世的前半年,自擬了一幅95歲的預(yù)壽聯(lián),曰“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這是他在晚年巨著《中國哲學史新編》即將最后完成之時,對自己一生學問所作的總結(jié)。三史、六書凝結(jié)了馮先生一生的思想學術(shù)。那么,三史與六書之間,有沒有一個“一以貫之”之道、一個始終不變的思想線索呢?回答是肯定的。三史與六書雖然各為史論,三史之間的跨度也達50年之久,但其間始終貫穿著他一貫的強烈的文化信念,就是“舊邦新命”的觀念。
中國文化書院院長陳越光。中國文化書院供圖
在“湯一介當代學人講座”首講現(xiàn)場,首先播放了湯一介先生夫人、著名學者,九十三歲高齡樂黛云先生的視頻致辭。北京大學副校長兼教務(wù)長王博教授,北京大學文科副校長孫慶偉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學術(shù)委員袁明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楊立華教授、社科部部長強世功教授等眾多名家出席。中國文化書院院長陳越光先生代表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主辦方致辭。近百位北京大學師生和各界人士聆聽講座,參與互動,氣氛熱烈。
(責編:喬業(yè)瓊、呂騫)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