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人民網北京8月25日電 (記者劉穎穎)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德化縣人民政府等機構共同舉辦的“中國白——德化白瓷展”,將于8月26日起對公眾開放,展期3個月。
展覽從“中國白”的特殊視角出發(fā),結合白瓷的藝術特性,通過色譜分析,把德化窯傳統的“豬油白”“象牙白”“孩兒紅”等概念進行科學界定和歸納,以對應的展品加以呈現。讓觀眾在感受德化白瓷藝術韻味的同時,更加深刻體會讓世界認可的“中國白”的獨特魅力。
展覽精心遴選從古至今400余件組德化白瓷展品,分為“一白獨秀”和“百技爭艷”兩個單元,除了涵蓋“何朝宗”款觀音像、“筍江山人”款觀音等傳世精品和尾林窯遺址、華光礁一號沉船等德化窯古代珍品,還集中展現了現當代德化藝術家的杰作,體現了一脈相承的傳承創(chuàng)新。
德化地區(qū)的陶瓷制作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宋元時期,德化陶瓷業(yè)隨著海外貿易的興盛而繁榮,青白瓷、白瓷成為主流,并源源不斷地銷往海外,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品。明代,“中國白”在窯火的淬煉中脫穎而出,因其如脂似玉,有溫潤的手感,成為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精品,風靡世界。
據悉,德化瓷塑取材廣泛,以各式觀音、如來、彌勒、羅漢、八仙等道釋人物為主,以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民間故事為創(chuàng)作素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器物譜系。隨著時代發(fā)展,現當代德化匠人在繼承中大膽創(chuàng)新,塑造出變化萬千的德化瓷器,藝術題材不斷拓展,人物形象愈加豐富,表現手法更加多姿多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