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單位研究人員利用郭守鏡望遠鏡(LAMOST) 與蓋亞天文衛(wèi)星(Gaia)同源恒星數據,在銀河系的獵戶座星云附近發(fā)現一個新的移動星群。該移動星群的發(fā)現,為研究旋臂密度波驅使恒星聚集,從而觸發(fā)星云坍塌的可能性提供了觀測證據。相關成果在線發(fā)表于《天文學報》上。
移動星群的探測和起源分析對于理解銀河系的形成、結構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探測移動星群需要可靠的自行、視向速度和距離等相關數據的大樣本及先進有效的探測方法。
研究人員利用LAMOST光譜提供的視向速度、金屬豐度以及Gaia提供的視差和自行數據建立了包含空間位置、空間速度以及金屬豐度等多維信息的樣本。“基于這個樣本,我們利用小波變換技術在速度空間中分析恒星的數密度分布,發(fā)現了這個新的移動星群。”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景昆說。
這個新發(fā)現的移動星群共包含206顆成員星,其中74顆是主序前恒星,所謂主序前恒星是中心氫尚未點燃的原恒星,其余為G型星和K型星。經分析表明,該移動星群中的主序前恒星形成于獵戶星云,而G型星和K型星與獵戶座星云中的恒星處于不同的演化序列,它們并非誕生于獵戶座星云。成員星中的主序前恒星證實了部分獵戶座星云中形成的恒星正在向外擴散,而G型星和K型星則可能曾隨旋臂密度波的峰值到來而聚集在一起,現在正隨著密度波的峰值離去而逐漸擴散開。
趙景昆表示,該移動星群證實了獵戶座恒星集合體的部分恒星確實在對外擴散,而且旋臂密度波可能對該過程起了推動作用。此外,這個新的移動星群也提供了旋臂密度波驅使恒星聚集的證據。(記者 陸成寬)
關鍵詞: 移動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