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察今
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不對稱有機催化”,這屆化學獎很化學。微博熱搜關于諾獎的評論區(qū)終于打破冷冷清清的尷尬,網友紛紛表現(xiàn)出對罕見的“真”化學獎喜大普奔。
由于諾貝爾化學獎總是不頒給純粹的化學,所以一直被調侃為“諾貝爾理綜獎”。盡管諾貝爾本人就是化學家,但作為諾獎“嫡傳”的化學獎卻偏愛跨界。百余年來,化學獎大約有三分之一花落生物化學領域;21世紀以來,化學和生物學交叉領域的研究獲獎更是占到差不多三分之二。
這不奇怪?;瘜W是一門基礎學科,近百年來不斷與不同基礎門類相結合,衍生出多門交叉學科。諾貝爾化學獎關注以化學科學的發(fā)展為基礎所獲得的重大發(fā)現(xiàn)和成果,并不超綱。
諾貝爾的遺囑設獎是在1895年,當時知識界別與今天非常不同。生物學還在起步,沒什么地位。如今,生物學是所有科學門類中最惹人注目的,但是瑞典皇家科學院必須尊重諾貝爾的意愿。
用化學獎來表彰非醫(yī)學的生物學家,是最合理的變通辦法。畢竟分子生物學是100多年前從化學界分出去的,生物化學也是60年前從化學界分出去的?!八缶怂硕际撬恕保筒挥脿幜?。
最“委屈”的還不是化學家。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這些年頒給了多少生理學家和醫(yī)生?不也變成了大半個“生物學獎”了嗎?在單個行業(yè)看來不太公平的配置,總體上的效果是兼顧公平和遵守傳統(tǒng),這也是諾貝爾獎魅力所在。
實際上,隨著學科的交叉發(fā)展,過去曾開創(chuàng)性地指導了人類認識自然的分割式思維,在未來科學研究中可能會慢慢被淘汰。也許,自然科學的學科和門類之間其實不存在什么涇渭分明的界限吧。
那么,此次諾貝爾化學獎回歸化學可以說明什么呢?什么也說明不了。無論化學獎頒給生物化學甚至更偏門的物理學,還是頒給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等“正宗”,都只是一次獎勵,“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fā)現(xiàn)或改進的人”。當然,“真”化學獎引發(fā)的可喜可賀可歌可泣,不過是熱心網友點到為止的調侃,再進一步也說不出啥來。畢竟這是諾獎系為數不多的門檻低、易參與的話題了。
最后還想說一下,對諾獎本身,我們還需要多一些認識,更多去讀取它的科學意義。足夠客觀的認識,才能避免神化諾獎——它只是科學界一個獎金豐厚并享有威望的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