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深刻影響了自然種群的豐度、分布、物候及生理等。在氣候變化影響下,物種面臨著原有棲息地喪失或質量下降的風險,迫使它們遷移到新的棲息地。然而,棲息地破碎化會阻礙這一遷移過程,增加局部種群的喪失風險。由于兩棲動物擴散能力弱,氣候變化可能給它們帶來比其他陸生脊椎動物類群更嚴重的威脅。良好的棲息地連通性賦予自然種群在氣候變化影響下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因此,掌握氣候變化對兩棲動物棲息地適宜性與連通性的影響,能為相關物種進化與生態(tài)學研究及保護提供重要參考與新思路。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胡軍華與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羅振華、中山大學教授劉陽開展合作研究,以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為研究對象,解析了在氣候變化影響下其棲息地質量和連通性的變化。該研究基于不同的全球氣候模型和未來氣體排放情景,評估了歷史、當前和未來氣候變化下棘胸蛙棲息地適宜性及連通性的變化格局。研究發(fā)現,在末次盛冰期,棘胸蛙適宜棲息地縮減且明顯向北轉移。此后,其可用棲息地的范圍明顯擴張。在未來氣候變化影響下,“過熱”的氣候條件極有可能導致棘胸蛙可用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化程度加劇,連通性也將大幅(50-75%)降低。該研究明確了中國南部山區(qū)及中越邊境地區(qū)為棘胸蛙保護的優(yōu)先區(qū)域。研究結果闡明氣候變化對以棘胸蛙為代表的山地兩棲動物的復雜影響,強調在擴散能力較弱的物種保護中,棲息地適宜性及連通性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關研究結果以Combining the responses of habitat suitability and connectivity to climate change for an East Asian endemic frog為題發(fā)表在Frontiers in Zoology上。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西部之光”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