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孫瑜
我認清科學工作是革命事業(yè)的一部分,我認清科技工作者所應該擔負的光榮艱巨的責任。我們要從一個科學技術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有高度文化、高度科技水平的國家是和科技工作者的政治覺悟程度、辛勤勞動分不開的。
——摘自黃耀曾1956年12月《入黨志愿書》
黃耀曾入黨志愿書
1912年,黃耀曾出生于江蘇南通的一個書香世家
從小受父親和兄長在古文學上的熏陶
他詩詞造詣很高
是化學界有名的“詩人”
少年時期的黃耀曾
17歲那年,他考入中央大學化學系
因優(yōu)異的成績和科研天賦
他得到了時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莊長恭的青睞
畢業(yè)后,他跟隨莊長恭工作于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
從事甾體化學全合成研究
從此踏上了他終生熱愛的科學研究之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
華東地區(qū)小麥的黑穗病,棉花的紅腐病、立枯病非常猖獗
使得棉花和小麥的產(chǎn)量損失達到20%-30%
為了幫助農(nóng)民解決這一難題
他著手研制有機汞種子殺菌劑“西力生”
分發(fā)到華東地區(qū)的種子殺菌劑
有效消滅了小麥的黑穗病和棉花的紅腐病、立枯病
黃耀曾(右二)在工廠
新中國成立初期
為解決我國抗生素只能依賴進口的狀態(tài)
黃耀曾領導課題組進行金霉素的提取和純化工作
以及金霉素的結構研究和脫水金霉素的全合成研究
就在研究工作勝利在望之際
出于國家“兩彈一星”國防科研需要
他轉而研制核武器制造中急需的高爆速塑料粘結炸藥
他曾說
“放棄金霉素全合成研究,像失去一個兒子一樣痛心,但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服務國家需求,責無旁貸?!?/span>
黃耀曾是中國金屬有機化學的開拓者
20世紀60年代
他從理論上推斷出胂葉立德比相應的膦葉立德反應活性高
并通過實驗得以證實
發(fā)展了胂葉立德化學
他還成功地將固液相轉移方法應用于胂維蒂希型反應
實現(xiàn)了第一例催化的胂維蒂希型反應
作為第三世界科學院化學獎的中國首位獲獎者
他對砷、銻、碲元素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反應及其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研究
在國際上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黃耀曾在學術會議上發(fā)言
上世紀70年代
為解決飛機、船舶、坦克等國家重器的維修問題
他帶領團隊研制出140余種電鍍液
取得了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耀曾(右一)在快速電鍍液配方技術轉移會上發(fā)言
他曾在詩中深情地寫道
“心血甘拋鋪作路,好教后學步青云”
他的學生
有的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有的成為了知名企業(yè)家
“友朋磋切訴經(jīng)綸,科技奮興憑赤心”
這是黃耀曾《八十述懷》中的一句詩
他以一顆赤子之心
推動了我國有機化學的發(fā)展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耀曾
1956年12月
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圖片來源:中科院直屬機關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