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近日,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劉玉芝、黃建平等在地學頂級期刊《地球科學評論》發(fā)表文章,系統(tǒng)闡述了其團隊近10年來在青藏高原氣溶膠-云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團隊長期致力于西北地區(qū)沙塵氣溶膠對干旱氣候的影響和機理研究,該成果的發(fā)表標志著團隊在該領域的研究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青藏高原是典型的高寒氣候區(qū),位于沙漠和人類活動密集區(qū)的交匯處,高原上空的氣溶膠特性復雜。同時,青藏高原位于印度洋北緣,南部輸送的水汽充沛,加之高原的復雜地形和氣溶膠(可作云的凝結核/冰核)的影響,致使青藏高原上空的云物理特性獨特。針對青藏高原地區(qū)氣溶膠和云特性認識不足的問題,團隊圍繞高原上空氣溶膠、云特性及其相互作用開展了研究。
團隊提出,青藏高原是沙塵等氣溶膠輸送的轉運站,高原通過大地形產(chǎn)生的“煙囪效應”,將中亞、南亞、西南亞的沙塵和人為氣溶膠輸送至高原,并進一步輸送至對流層頂。圍繞青藏高原云特性方面,團隊證實云對高原增溫有重要貢獻。同時發(fā)現(xiàn),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塵可被抬升至高原北部,印度的沙塵和人為氣溶膠也可輸送至高原南部,參與高原云的形成過程,改變云的特性,對局地降水產(chǎn)生重要影響。團隊還發(fā)現(xiàn),青藏高原上空受氣溶膠影響的對流云團,在西風作用下,進一步東移,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局地對流云團合并,使該地區(qū)強降水的發(fā)生時間延遲,降水強度增強。
該研究為青藏高原氣溶膠-云相互作用機理提供了新視角,為青藏高原異常增暖和冰川融化歸因研究提供了新證據(jù)。
青藏高原氣溶膠-云-降水相互作用示意圖
關鍵詞: 青藏高原 研究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