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主持的大陸環(huán)境鉆探項目獲取的塔里木盆地1000米的巖芯,中科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香港大學、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大學相關研究人員開展合作研究。利用巖芯碳酸鹽碳氧同位素和粒度記錄,研究人員揭示了塔克拉瑪干沙漠7Ma以來的詳細沙漠化歷史,為黃土高原粉塵來源及構造和氣候雙重控制下的亞洲內陸干旱化過程提供了新證據。
研究結果表明大約4.9百萬年(Ma)之前塔里木盆地還存在間歇性的湖泊群,氣候明顯比當代濕潤,證實了周圍山體的隆起擴張對水汽的阻隔作用。湖泊群消失后,塔里木盆地仍然交替出現(xiàn)風成沙丘、河流相和淺湖相沉積,并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0.7 Ma。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最后永久性沙漠形成在0.5- 0.7Ma左右,響應全球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時期的氣候變化。青藏高原山地冰川的出現(xiàn)和大氣環(huán)流的變化,可能控制了中更新世轉型以來亞洲內陸永久沙漠的形成和極端干旱化。
同時,通過與黃土記錄的對比,他們還發(fā)現(xiàn)中更新世轉型以前塔里木盆地與黃土高原呈現(xiàn)相同的干濕氣候變化特征,但在中更新世轉型以來塔里木盆地干旱化加劇與黃土記錄的東亞季風增加揭示干濕變化呈反向發(fā)展趨勢,該研究成果可能對理解東亞季風演化和西部干旱化的耦合關系提供新思路(Geology, 2020)。
研究得到中科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fā)計劃及大陸環(huán)境科學鉆探工程羅布泊深鉆項目等的共同資助。
關鍵詞: 塔克拉瑪干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