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衣曉峰 科技日報記者 劉傳書
11月20日,記者從深圳市人民醫(yī)院獲悉,該院心內科主任董少紅教授團隊發(fā)現添加上丙酸鈉或糞菌移植,有助于維持腸道微生物的穩(wěn)態(tài),促進短鏈脂肪酸(丙酸鈉)的增量,減少脂多糖的產出,以保護黏膜屏障完整性,防止腸道“漏滲”,抑制炎癥反應,最終為血管鈣化的進程“踩剎車”,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fā)表于國際期刊《微生物組》。據悉,短鏈脂肪酸在血管鈣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望為解決血管鈣化難題提供新的用藥靶點及治療策略。
作為一種常見的以血管壁異位鈣鹽沉積為特征的病理表型,血管鈣化可使血管順應性降低、動脈壁增厚、管腔狹窄、斑塊不穩(wěn)定和斑塊破裂,進而引發(fā)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和不良的心腦血管事件。目前臨床尚無有效藥物對抗血管鈣化的侵襲。之前曾有研究發(fā)現,短鏈脂肪酸、腸道微生物群、炎癥與血管鈣化之間關系密切。董少紅團隊認為,通過短鏈脂肪酸-丙酸鹽重塑腸道菌群,有望改善腸道屏障功能,減輕炎癥反應,并阻止血管進一步鈣化。
董少紅團隊研究發(fā)現,血管鈣化患者血漿和糞便中的乙酸鹽、丙酸鹽、丁酸鹽與鈣化積分呈負相關;進一步校正混雜因素后,邏輯回歸分析發(fā)現血漿和糞便短鏈脂肪酸鹽,尤其是丙酸鹽、丁酸鹽與鈣化積分呈獨立負相關,表明乙、丙、丁三種短鏈脂肪酸是遏制血管鈣化的獨立保護因素。接下來,團隊采用ROC曲線計算了曲線下面積,以評價短鏈脂肪酸對血管鈣化的預測能力,結果發(fā)現血漿和糞便樣本中的丙酸鹽曲線面積最大,丁酸鹽次之,乙酸鹽最小。
為了明確短鏈脂肪酸(丙酸鈉)對血管鈣化的功效,研究團隊給予維生素和尼古丁誘導(VDN)的大鼠自由飲用一定量的丙酸鈉溶液,發(fā)現丙酸鈉可明顯抑制實驗大鼠的血管鈣鹽沉積,且顯著減輕了血管壁巨噬細胞浸潤,減少了腫瘤壞死因子-α的表達,降低了血漿中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等多種物質的水平。研究人員還借助基因檢測手段,詳細分析了丙酸鈉對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和豐度的影響,發(fā)現丙酸鈉的確改變了VDN誘導的大鼠腸道菌群的結構和豐度。
與此同時,科研團隊還進行了糞菌移植研究,分析了結腸的組織學特征,發(fā)現丙酸鈉介導的腸道菌群亦能弱化VDN誘導的大鼠血管鈣化和減弱體內炎癥反應。隨后,團隊在對大鼠腸道菌群進行分析發(fā)現,其中富集了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研究證實,這種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能夠重塑腸道菌群,豐富腸道微生物群的多樣性,促進短鏈脂肪酸的分泌,證實了丙酸鹽對腸道黏膜屏障具有保護效果,可減輕腸道屏障損傷及機體炎癥,最后使血管鈣化的情況得到緩解。
董少紅介紹,短鏈脂肪酸是在結腸中經特定厭氧菌發(fā)酵膳食纖維而形成的代謝產物,主要包括乙酸、丙酸、丁酸。短鏈脂肪酸源于腸道微生物,又可調節(jié)腸道微生物的內穩(wěn)態(tài)。一旦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就會破壞腸道屏障的完整性,導致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中的脂多糖和有害代謝產物滲入體循環(huán),誘發(fā)機體慢性炎癥反應,并帶來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動脈粥樣硬化、心力衰竭和高血壓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下一步,研究團隊還將圍繞如何通過改善飲食來促進短鏈脂肪酸的增加、如何更加深刻地闡明“腸-血管”軸的奧秘,以及短鏈脂肪酸(丙酸鹽)對宿主病理或生理狀態(tài)下的具體作用機制等問題繼續(xù)開展科技攻關,以加速臨床轉化,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個體化治療或精準醫(y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