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何亮
曾幾何時,清華園的林蔭道上有這樣一道風景:夕陽下,您樂呵呵地蹬著半舊的電動自行車,夫人李世豫坐在后座上,空氣仿佛都變得溫馨而甜蜜……
有人說,那個年代的人很穩(wěn)。愛上一個人,就是一輩子;做一份工作,就堅持幾十年,而您恰是那代人的真實寫照。2022年4月19日,帶著對焊接事業(yè)的無限眷戀,您永遠離開了我們。
在清華機械工程系焊接館,您的名字——“潘際鑾”三個字高掛在門廳的墻壁上,名列首位。1955年,您在這里籌建起清華大學的焊接專業(yè)?!皩W焊接?焊洋鐵壺、修自行車嗎?”有人如此嘲笑。您不以為意:“這個有用!”
“讓中國焊接技術閃耀世界”,為了這個當時看來遙不可及的夢想,您開始了潛心追逐。
20世紀60年代初,成功研制我國第一臺電子束焊機;70年代末,成功研制獨具特色的電弧傳感器及自動跟蹤系統(tǒng);80年代,為我國自行建設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擔任焊接顧問;進入新世紀,攻克高鐵軌道焊接接口難題,造就“中國時速”……
您用一個個這樣的“焊接點”,讓中國核電站“密不透風”,讓中國高鐵軌道“天衣無縫”,讓自己的國家在焊接領域站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傳統(tǒng)焊機焊接大直徑鋼罐體時,罐內(nèi)充滿著高溫有毒氣體,救護車需一直在場,隨時準備搶救工人。這種危境讓您下定決心,一定要實現(xiàn)大型工件的焊接自動化,把工人解放出來。
經(jīng)過20多年的攻堅克難,您終于帶領團隊克服了世界性難題,研制出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機器人,完全實現(xiàn)了機器人的獨立操作。
焊接館實驗室墻上,您寫給團隊的幾句話赫然醒目:“知難而進,勇于攀登;團結合作,共同戰(zhàn)斗;只求貢獻,淡泊名利?!蹦贻p老師、學生路過時,總會抬頭望一眼這殷殷的囑托。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