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資料圖】
在南極工作時間最長的大學生回來了。
4月13日,太原理工大學2019級電氣工程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王煜塵回到暌違500余天的家鄉(xiāng)——山西太原。學校師生在車站拉橫幅迎接他——歡迎“最美大學生”凱旋。
2021年11月啟程,2023年4月回家。在南極,王煜塵見過一直低懸的太陽,也見過始終不散的夜色;見過浮冰、風浪,也見過極光;見過最絢爛,也見過最寂寥。
“參與南極考察,實現(xiàn)科技工作者的價值”
王煜塵參加了第36次、38次和39次南極科考。他研發(fā)“填補空白”的極區(qū)專用裝備5套,成功實現(xiàn)我國泰山站磁層與電離層耦合觀測系統(tǒng)中遙測遙控系統(tǒng)的布設與調試;由他改進的自供能圖像采集設備在地球另一端北極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創(chuàng)造北極高緯度浮冰區(qū)光學監(jiān)測設備的最長自主觀測紀錄。
王煜塵來自太原理工大學極地監(jiān)測技術研究團隊。該團隊在太原理工大學教授竇銀科的帶領下,長期致力于研發(f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極地自動監(jiān)測裝備,先后有多人參加南北極科學考察。
在極地,書寫的也是一種傳承。
2015年,還在讀本科的王煜塵聽到團隊師兄關于南極科考的宣講,被深深觸動了。
“這是一個能實現(xiàn)的目標,一個可以觸碰到的東西?!蹦菚r,王煜塵已經想好了將來要做科研。
“參與南極考察,對國家有意義,也能讓自己的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實現(xiàn)科技工作者的價值。”他說。
想去,就要做好準備。如愿進入團隊后,王煜塵堅持每天進行長跑訓練,調整身體狀態(tài)。
2019年,剛剛保送博士的王煜塵入選“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內陸隊”;2021年11月,王煜塵再次入選單次任務長達540天的“中國第38次南極越冬考察隊”。
第36次南極科考,王煜塵在南極內陸冰蓋開展雷達數據采集、測試,做高空空間物理觀測系統(tǒng)的布置、搭建和使用;第38次南極科考,王煜塵承擔空間物理觀測、中高層大氣激光雷達業(yè)務化觀測以及南極陸地機器人、飛行機器人、地理信息采集等多個科研項目,同時在中山站附近對極區(qū)可再生能源的可用性與發(fā)展?jié)摿﹂_展評估。之后,王煜塵直接轉到第39次南極科考隊,此次他的角色是電子工程師,負責航空雷達、航空重力儀、航空相機等設備質量管理和維修。
“只要投入時間和精力,總能解決”
500多天很長。王煜塵有過想家時的孤寂難熬,也有過收到論文拒信時的沮喪不甘,當然,還有過生日時看到科考大家庭變魔術般拿出小禮物時的感動和溫暖。
500多天,又似乎很短。如今已經沐浴在太原的春光里,回首往昔,王煜塵又覺得乘著雪龍?zhí)柍霭l(fā)仿佛就在昨天。
一切歷歷在目。
“觀測了很多數據,保障了不少國家重點任務,也做了科研工作,那段日子我過得很飽滿、充實?!蓖蹯蠅m回憶道。
在南極時,他每天的一大任務是巡檢布放在觀測棟的各項設備。非極夜期間,早上7點半起床,9點開始去野外巡視。
南極的雪很厚,最深的時候能到胸口,好在松軟。在這種雪地里行走,仿佛站在齊腰深的水里往前蹚。巡視一圈下來,路程約三公里,若遇到大雪天氣,王煜塵要走四五個小時。
如今,王煜塵已經算是個“老手”了?;叵氲谝淮稳ツ蠘O,因種種原因,有段時間這位“新兵”要一人承擔兩個人的任務,又必須在某個節(jié)點前完成設備調試的工作。
通宵工作加上高原反應,生理上扛不住,王煜塵血壓一度飆升到170。好在,后來與國內工作人員不斷溝通,設計各種方案,他最終完成了任務。
在極地做科研,王煜塵的最大感觸是,辦法總比困難多。
在南極,缺人、缺資源,它提升了人對困難的忍受閾值。
“雖然很難,但只要投入時間和精力,總能解決。如果在國內,有團隊、有后盾,又有什么解決不了呢?”王煜塵說,“解決困難是一個思路、一種心理狀態(tài),自己不要先被嚇退了?!?/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