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5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生態(tài)學院青年研究員納瓦爾·施雷斯塔課題組在《生物保護》發(fā)表研究論文,揭示了喜馬拉雅中部蘭科植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和潛在驅動因素,并闡明了重點保護區(qū)域及保護差距。
人類社會快速發(fā)展,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使景觀破碎化加劇,導致生物多樣性加速喪失。在此背景下,了解物種多樣性格局的驅動因素以及確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區(qū)域等科學問題逐漸突出。蘭科是被子植物最多樣化的科之一,受棲息地退化、氣候變化和一系列人為因素的嚴重影響,其瀕危等級在不斷增加。然而,目前蘭科植物的保護工作仍存在差距,其空間分布格局及背后的驅動機制也鮮為人知。
研究人員利用喜馬拉雅南坡500多種蘭科植物的分布數據,繪制了所有常見種、稀有種、附生種和陸生種的分布圖,結合氣候環(huán)境數據和昆蟲分布數據,發(fā)現不同類群蘭科植物多樣性格局之間的空間一致性較低,同時潛在驅動因素也存在較大差異?;诨パa算法,確定了蘭科植物重點保護區(qū)域主要集中在喜馬拉雅南坡中部的山地和高原,但62%的區(qū)域位于現有的保護區(qū)網絡之外。該研究結果顯示,有效的蘭科植物保護管理計劃必須考慮傳粉者的多樣性及相關氣候因素,同時要針對不同的生命形式制定不同的保護策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