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宋迎迎 通訊員 韓洪爍
(資料圖片)
近日,山東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山科大)“風向標”輔導員工作室推出紅色話劇。
“《沂蒙紅嫂》在校園首次展演后,反響熱烈,還在周邊的中小學加演了幾場?,F(xiàn)在我們正在安排到社區(qū)、企業(yè)巡演的計劃?!鄙娇拼竽茉磁c動力工程專業(yè)2020級學生范曉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一間小小的“工作室”緣何頻出育人成果?
“工作室創(chuàng)新‘三全育人’實踐,探索形成‘思政+科創(chuàng)+實踐’育人新模式,推動學風建設內涵式發(fā)展,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痹摴ぷ魇抑鞒秩朔袢A給出這樣的答案。
“浸潤式”宣講讓思政“有滋有味”
五四青年節(jié)前夕,一堂特殊的思政課在山科大運動場開啟:10余名學生圍坐在操場上,傾聽“夢耀中華”服務宣講團成員楊忠源的“思政小講堂”。
“近年來,我們著力培育學生宣講隊,不僅給予人、財、物支持,還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專業(yè)指導,用學生視角講好‘小故事’,以‘小講堂’的創(chuàng)新模式推動思政教育入腦入心?!鄙娇拼蟆帮L向標”輔導員工作室成員王玉鵬介紹,在工作室的指導下,由學生組成的“領航青春”宣講團、“夢耀中華”服務宣講團、“理想青春”宣講團等深入校園、社區(qū)、企業(yè),兩年來開展宣講100余場,受益學生近6000人。
因為宣講形式新穎、內容接地氣,“浸潤式”宣講在山科大圈了不少“鐵粉”。如今,學校里愛聽紅色故事的人多起來了,紅色文化像小樹苗一樣在青年學子心里扎下了根,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追求真理、無私奉獻等精神元素也悄然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
多方聯(lián)動點燃創(chuàng)新火種
近年來,山科大“風向標”輔導員工作室相繼推出科創(chuàng)、競賽、成果轉化等培訓平臺和創(chuàng)新平臺,積極聯(lián)動校內外師資,構建“校內外專家+輔導員團隊”的專業(yè)師資庫,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和實踐能力。
“我們的機器人能否改裝成防疫機器人?”疫情期間,山科大自動化學院大學生機器人團隊機械組成員楊振宇在參與社區(qū)志愿服務時,產(chǎn)生了運用專業(yè)知識設計防疫機器人的想法。他聯(lián)系了“風向標”輔導員工作室的輔導員、學業(yè)導師、產(chǎn)業(yè)導師。三位導師從創(chuàng)新立項、系統(tǒng)設計、申請專利到投入使用,為楊振宇定制了一條完整的創(chuàng)新路徑。
像楊振宇一樣,“風向標”輔導員工作室指導的每一名學生都有三位導師。2021年至今,該工作室共選聘了30多名專業(yè)教師和企業(yè)管理、技術骨干擔任學生導師,他們生活、學習、創(chuàng)新、實踐樣樣都管,合力將德育與日常教學相結合,為學生成長成才注入了活力。
結對幫扶確?!耙粋€都不能少”
山科大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yè)2019級學生王淑至今都無法忘記第一次踏入大學校園時的情景。彼時,她獨自走在校園里,“資助沒有到位”的事令她憂心忡忡。一籌莫展之際,她遇到了“風向標”輔導員工作室的輔導員李玲玲。
李玲玲不僅幫她辦妥了入學綠色通道事宜,還把她納入工作室“一對一” 精準幫扶群體。大學期間,“風向標”輔導員工作室的老師們儼然成了她的朋友,常常為她“開小灶”單獨輔導,幫她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心事。
為了不讓每一名學生在求學路上“掉隊”,“風向標”輔導員工作室為每一名學生量身定制《“彩虹橋”學生成長指導手冊》,建立“結對幫扶檔案”,通過“榜樣引領”“朋輩幫扶”等舉措,濃厚“比、學、幫、趕、超”的學習風氣。
近年來,山科大“風向標”輔導員工作室把教育課堂延伸到祖國的江河湖海、鄉(xiāng)村的田間地頭,打造了20多個特色實踐品牌,把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讓每一名學生在實踐中開闊視野、增長閱歷。
“工作室以學風建設為突破口,創(chuàng)新‘三全育人’實踐,為社會培養(yǎng)了一大批理論知識扎實、思想品德優(yōu)、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優(yōu)秀人才,‘思政+雙創(chuàng)+實踐’模式下培養(yǎng)的學生,普遍受用人單位青睞。”樊玉華介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