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wǎng)訊(記者/陳偉峰)近年來,廣東各地涌現(xiàn)了許多身邊好人,誠實守信、見義勇為、敬業(yè)奉獻、孝老愛親、助人為樂……這些暖心的善行義舉不僅提升城市的文明高度,也鼓舞著人們奮力前行。
駱己福生于1959年,是韶關(guān)市乳源瑤族自治縣桂頭鎮(zhèn)居民。自1983年起,為了方便當?shù)厝罕姵鲂校冀K堅守對村民的承諾,在下園村渡口做了40年的擺渡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下園村位于韶關(guān)市湞江區(qū)犁市鎮(zhèn)西北部武江河西岸,村民沿武江而居,與鎮(zhèn)區(qū)的直線距離僅僅約6公里,但由于河面上沒有橋,要去鎮(zhèn)上辦事,只有靠渡船過河,否則就要繞行近數(shù)十里路。
現(xiàn)年63歲的船工駱己福,從1983年開始就在這小小的武江河渡口上擺渡,為西岸的下園村2000多人搭起了溝通外界的便捷橋梁,盡管每年收入并不高,可他一干就是將近40年,從未間斷。
駱己福
從漁民到擺渡人
1983年,駱己福為補貼生活,添置漁船在武江河上成了漁民,起初他以打魚為主,遇到需要渡河的村民,也順帶接送一下。天性老實、樂于助人的他一直都是秉著“要過河的都是要辦事的”想法,只要看到有人需要,他都停下自己的事情先送人渡河。
隨著要渡河的村民越來越多,駱己福又長期在武江邊上打魚,他的漁船也漸漸地變成了幫助村民過河的渡船,村民也感恩適當給一些渡船的費用。
后來村委發(fā)現(xiàn)渡河的村民越來越多,便正式設立小渡口,并與他溝通商量聘請其作為擺渡人,讓下園村的村民有了固定的出行地點和時間。從此,駱己福正式開啟了他擺渡生活,就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這一接手就干了將近40年的時間,14000多個日夜,來來往往游走于河道之間約30萬次,平均每天需要擺渡約25次。無論風吹雨打,無論驕陽烈日,他都堅守在崗位上,每天起早貪黑堅持自己的擺渡工作,任勞任怨,平安護送每一位乘渡者。
因駱己福的家不在下園村,作為唯一的擺渡人,為了能每天按時護送村民往返,他甚至還在小渡口旁邊搭建木屋,居住下來,省下從家里到下園村渡口的來回時間。平時,這位擺渡人幾乎很少回家跟家人團聚,偶爾也是在個別節(jié)假日與家人吃口團圓飯就匆匆趕回崗位。他常說,“擺渡人”是一份枯燥古老的職業(yè),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做這一份工作,趁現(xiàn)在自己身體還可以、還能做就盡量做好這一份工。
勇救落水群眾
2021年5月10日20時許,正準備擺渡送群眾過河的他,忽然聽到有人呼喊:“快救人呀!有人跳河了!”駱己福和另外一名賴先生循聲望去,只見距離渡口河岸六七米處的河面上有人在水中不停掙扎,其掙扎的力度也越來越弱。
為盡快將跳河輕生者救上岸,挽救其生命,兩人來不及多想不約而同跳入河中,快速游到落水女子附近施救。因該女子體形較重,兩人首次施救無法將其有效移動,第二次施救時,兩人密切配合,成功將落水女子救回岸邊。事后駱己福說:“當時什么也沒有多想,一心只想救人,不愿意看到活生生的生命在眼前消失。”
據(jù)附近村民回憶,近40年其間,駱己福下水救人并非一兩次,僅在此渡口就先后救起落水人員10余名,算上經(jīng)常偷跑到河邊玩水、游泳的小孩子可達幾十人。
駱己福日復一日地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盡心盡責,不怕苦不怕累,將自己最好的青春年華都投身于此,守護著每位乘渡人員。
關(guān)鍵詞: